【长升热线,精彩回顾】聚焦淋巴瘤前沿进展,探索长效G-CSF优化应用策略
2025年1月16日,由北京融促康复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长升热线——淋巴瘤规范诊疗交流会”在线上成功召开。本次会议聚焦淋巴瘤规范化治疗,重点探讨了淋巴瘤诊疗进展及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预防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合理应用。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共同分享学术成果,交流临床经验,为推动淋巴瘤治疗领域的进步贡献智慧。
本次会议邀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担任主席。主席们开幕致辞中强调了长效升白药物在淋巴瘤治疗中预防化疗相关并发症的重要性,并表示本次会议旨在通过交流与合作,提升淋巴瘤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最终实现淋巴瘤的全程有效管控。另外,会议聚焦淋巴瘤规范化治疗,探讨了淋巴瘤诊疗进展及长效G-CSF在预防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合理应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了学术成果和临床经验。
Part.1前沿进展——聚焦2024ASH,洞察DLBCL治疗新动向
本次会议第一篇章由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兴兵教授共同主持。南京鼓楼医院许景艳教授从2024 ASH年会出发,深入探讨了DLBCL治疗的最新进展。
许景艳教授指出,尽管R-CHOP方案是DLBCL的一线标准治疗,但仍有约一半患者面临复发或难治的挑战。为了改善DLBCL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提升生存率,近年来涌现了许多新的治疗策略。POLARIX研究显示,维泊妥珠单抗联合R-CHOP方案(Pola-R-CHP)显著延长了高危DLBC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无事件生存期(DFS);EPCORENHL-2试验结果表明,Epcoritamab联合R-CHOP方案在高危DLBCL年轻患者中展现出高持久完全缓解率;COALITION研究则证实,格菲妥单抗联合R-CHOP或Pola-R-CHP方案在高危DLBCL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疗效。此外,诸如抗体偶联药物(ADC)和CAR-T细胞疗法等也展现出在DLBCL治疗中的潜力,为复发/难治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在讨论环节,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晓晨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马燕教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宋国齐教授众多专家围绕淋巴瘤最新临床诊疗方案进行了讨论:
洞察1
新药机遇与挑战并存: 双特异性抗体和ADC药物等新药为DLBCL治疗带来新希望,但也面临选择挑战。医生需权衡疗效、医保政策、药物可及性和患者经济能力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
洞察2
线治疗平衡创新与现实: ASH年会数据显示新型双特异性抗体一线治疗DLBCL疗效优于R-CHOP方案,但中国目前医保环境下,一线治疗仍以符合医保的规范方案为主。医生需平衡遵循医保政策和探索前沿疗法的临床试验。
洞察3
精准治疗考虑个体差异和疾病亚型: DLBCL治疗需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包括疾病亚型、基因特征、经济状况和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等。例如,原发中枢DLBCL需探索更有效治疗策略,如双特异性抗体联合其他药物或放疗。
洞察4
真实世界研究指导临床实践: 真实世界研究(如REALBiTE)补充临床试验数据,反映药物实际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帮助医生理解药物实际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全面参考。临床试验结果与真实世界数据差异提示需进一步研究优化治疗策略。
Part.2诊疗管理——共话淋巴瘤抗肿瘤治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全程管理
第二篇章聚焦淋巴瘤抗肿瘤治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全程管理,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苏江教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程月新教授主持。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张闰教授介绍了相关内容。
张闰教授指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会增加感染风险,影响治疗效果。预防性使用G-CSF是管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关键。长效G-CSF,例如PEG-rhG-CSF,使用更方便,且在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和住院率方面优于rhG-CSF。更进一步,硫培非格司亭作为一种新型长效G-CSF,在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方面展现出更优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显示,淋巴瘤患者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后,≥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低至12.1%,且在化疗给药结束后24小时即可使用,方便临床操作。
在讨论环节,上海市同济医院丁懿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炜教授、上海市同仁医院杨莉教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全程管理进行了讨论:
洞察1
预防性使用长效G-CSF优势显著: 预防性使用长效G-CSF比治疗性使用更有效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感染、化疗减量/延迟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长效制剂如PEG-rhG-CSF和硫培非格司亭因半衰期更长、使用更便捷,展现更优临床获益。
洞察2
硫培非格司亭预防淋巴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优效: 硫培非格司亭副作用小、免疫原性低、疗效显著,预防淋巴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方面优于其他长效制剂。
洞察3
长效G-CSF在ALL中应用前景: 长效G-CSF说明书不建议用于髓系疾病,但临床实践中,部分专家尝试用于高强度化疗的ALL患者,并观察到一定疗效和安全性,其在ALL等淋系恶性肿瘤中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洞察4
长效G-CSF在复杂情况下的应用: 临床经验表明,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等复杂情况下,长效G-CSF可有效减少感染,改善预后。其在复杂情况下的应用有潜在价值,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疗效和安全性。
Part.3病例实战——解读长效G-CSF的移植动员研究
第三篇章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海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唐暐教授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刘薇教授介绍了长效G-CSF的移植动员研究。
刘薇教授指出,尽管新型抗肿瘤疗法层出不穷,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的治疗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且移植数量逐年增加。移植成功率与移植前采集到的CD34+细胞数量密切相关,因此,高效安全的干细胞动员至关重要。长效G-CSF,如PEG-rhG-CSF(例如培非格司亭、硫培非格司亭),具有单次给药的优势,显著提高了患者依从性。研究表明,长效G-CSF与rhG-CSF在动员成功率方面相当,但长效G-CSF组骨痛发生率更低,使用更方便。
在讨论环节,上海长征医院范晓强教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陶善东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夏亮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士源教授长效G-CSF的移植动员进行了讨论:
洞察1
长效G-CSF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优势显著: 长效G-CSF提高动员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并可能提前采集时间。其持续骨髓增殖作用更有利于干细胞采集。
洞察2
长效G-CSF稳态动员方案灵活调整: 长效G-CSF稳态动员方案通常单次给药后第五天采集,并根据第四天CD34+细胞计数决定是否联合普乐沙福。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调整方案。
洞察3
长效G-CSF稳态动员安全性良好: 即使较大剂量(12mg)长效G-CSF稳态动员,白细胞升高幅度也在可控范围,未出现显著安全性问题。
洞察4
长效G-CSF二次动员疗效需进一步研究: 首次动员失败患者,二次动员使用长效G-CSF与短效G-CSF疗效可能相当,但具体优势和最佳方案需进一步研究。
小结
淋巴瘤治疗正经历着革命性的变革。本次交流会,我们从2024ASH年会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出发,深入探讨了淋巴瘤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新型药物的应用和长效G-CSF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管理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中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的涌现,期待更多创新疗法问世,最终提高淋巴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预后。
来源:肿瘤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