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升热线,精彩回顾】从精准治疗到全程守护,探索淋巴瘤诊疗与长效G-CSF应用的最前沿
2025年4月10日,由北京融促康复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长升热线——淋巴瘤规范诊疗交流会"第三期以线上形式圆满落幕。本次学术活动延续规范化诊疗的核心议题,重点关注淋巴瘤治疗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及长效G-CSF在粒细胞缺乏症预防中的临床价值。来自全国三甲医院的血液肿瘤领域权威专家通过云端对话,共同探索诊疗策略优化路径,为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提供新思路。
大会荣誉主席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贺鹏程教授共同担任。开幕式致辞中,两位教授着重指出:在淋巴瘤治疗逐步迈入精准医疗时代的当下,化疗仍是侵袭性亚型的重要治疗手段。长效升白药物作为防治骨髓抑制的关键支持治疗手段,其规范应用直接影响化疗方案的实施效果。会议旨在通过探讨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与支持治疗策略,构建多维度诊疗管理体系,最终实现患者治疗获益最大化。
前沿速递:DLBCL诊疗突破性进展
本环节由四川省人民医院王晓冬教授、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陆滢教授联合主持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何牧卿教授系统梳理了2024ASH年会DLBCL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尽管R-CHOP方案可使50%-60%患者获得临床治愈,但仍有近半数患者面临治疗失败风险。多项创新疗法研究数据值得关注:Pola-R-CHP方案5年随访显示持续生存优势;Epcoritamab联合R-CHOP方案使高危患者CRR提升至87%;格菲妥单抗联合方案更实现98%的完全缓解率。针对复发难治患者,新型CAR-T疗法Rapcabtagene Autoleucel显示出持久缓解潜力。值得注意的是,REALBiTE真实世界研究提示双抗药物的实际疗效可能低于临床试验数据,强调临床实践中需结合患者特征制定个体化方案。
在专家讨论环节,四川省人民医院肖蓉教授、重庆医大附一院熊艺颖教授等围绕四大核心观点展开深度交流:1)Pola-RCHP方案凭借显著生存获益已成为一线治疗优选;2)双特异性抗体联合方案为高危患者带来近100%缓解率;3)后线治疗需平衡新型疗法疗效与安全性;4)骨髓抑制管理仍是各类治疗方案需重点关注的共性难题。
全程管理:中性粒细胞管理策略
本环节由湖南省肿瘤医院李亚军教授、华西医院龚玉萍教授共同主持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杨春秀教授系统阐释了粒细胞缺乏症全程管理的重要性。数据显示,传统化疗导致NHL患者重度粒细胞缺乏发生率达26%-94%,而新型靶向/免疫治疗亦存在24%-54%的发生风险。该并发症不仅导致17.8%的化疗周期出现剂量调整,更使患者2年OS降低16%。国内外指南一致强调预防性使用G-CSF可使早期死亡风险降低40%,其中长效制剂硫培非格司亭因其独特的硫醚基团修饰技术,可降低44.2%的3级以上粒细胞缺乏发生率,且具备化疗后24小时给药的优势。2024EHA最新数据证实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至1-2级,为临床提供了更优选择。
讨论环节中,厦门大学附一院林志娟教授等专家形成五项共识:1)预防性升白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2)长效制剂药代动力学优势显著;3)医保适应症限制影响一级预防实施;4)突破性粒细胞缺乏需谨慎处理;5)干细胞动员领域应用潜力待进一步挖掘。
移植创新:长效G-CSF应用新探索
本环节由重庆肿瘤医院刘耀教授、厦门大学附一院徐兵教授联合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刘薇教授分享了自体干细胞动员领域的最新进展。研究显示,长效G-CSF在动员效率方面与短效制剂等效,且可减少注射次数。我国真实世界研究证实,硫培非格司亭能显著提升CD34+细胞采集量,加速造血重建。值得注意的是,化疗后第5天给药可能较传统第2天给药更具动员优势,该发现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岳阳市中心医院蔡敏教授等专家在讨论中形成四大实践要点:1)长效制剂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2)动员不足时应优先联用普乐沙福;3)健康供者应用需严格监测;4)化疗方案强度影响动员效果。
会议总结
本次学术盛会系统梳理了DLBCL治疗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创新成果,同时深入探讨了支持治疗的关键环节。在治疗策略方面,新型抗体药物与细胞疗法展现了突破性疗效;在支持治疗领域,以硫培非格司亭为代表的长效G-CSF通过优化给药方案与创新动员应用,为治疗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多学科专家的深度交流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为推进淋巴瘤全程管理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