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论道,笔鉴未来】淋听新思路:Robert Peter Gale教授中国巡讲圆满结束
星辉耀四城,问道至全球
2025年4月10日至16日,7天跨越4城(5站)
国际血液学巨擘Gale教授
携手北京、广州、杭州、苏州顶尖学者
激荡思想,分享洞见,共绘血液肿瘤领域新蓝图
为进一步促进中外血液肿瘤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分享国际前沿视野与实践经验,由北京融促康复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淋听新思路—淋巴瘤中外巡讲系列活动”于2025年4月10日至16日再度启航。活动荣幸邀请到国际著名血液学专家、资深期刊主编、伦敦帝国学院血液学客座教授Robert Peter Gale,横跨北京、广州、杭州、苏州四城(五站)。在这场为期7天的巡讲中,Robert Peter Gale教授凭借其丰富的编辑经验,聚焦高质量临床研究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与中国学者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旨在助力中国声音更好地响彻国际学术舞台。
大咖洞见,解锁临床研究论文的国际发表密码
作为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拥有数十年编辑经验的资深主编,Robert Peter Gale教授在此次巡讲中,分享了如何成功撰写并发表高质量临床研究论文的深刻见解。Robert Peter Gale教授的分享并非仅仅罗列写作规则,而是站在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独特视角,揭示了那些真正能够打动编辑、顺利通过同行评议并最终获得发表的关键要素与常见“雷区”。
一、 一切始于卓越的科学:研究本身是基石
Robert Peter Gale教授反复强调,“再好的写作也无法拯救糟糕的科学(Bad science cannot be rescued by good writing)”。一篇优秀论文的根基在于其科学价值。这包括:
● 提出清晰、有意义且可检验的研究假设(Hypothesis):这是研究的灵魂。一个好的假设应当具有创新性,能够填补现有知识空白或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 采用严谨、恰当的研究设计与方法:研究设计需能有效验证假设,方法描述需详尽、准确,确保研究的可重复性。统计方法的正确运用至关重要,统计学显著性并非唯一标准,临床意义同等重要。
● 确保伦理合规:严格遵守伦理规范是发表的底线,需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
二、 清晰有效地呈现:让数据和文字“说话”
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编辑和审稿人的判断。Robert Peter Gale教授给出了具体建议:
● 遵循IMRAD结构:严格按照引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讨论(Discussion)的标准结构撰写,确保逻辑清晰。
● 引言要精炼且聚焦:明确研究背景、现有知识空白、研究目的和假设。避免冗长的文献综述。
● 结果要客观准确:只呈现与研究假设直接相关的数据。图表(Figures & Tables)应清晰、自明(无需阅读正文即可理解),避免信息过载或冗余。Robert Peter Gale教授特别指出,图表是编辑最先看的部分之一,其质量至关重要。确保图例清晰,统计信息标注准确。
● 讨论要深入且具洞见:不能仅仅重复结果。需解释研究结果的意义,与现有文献进行比较,坦诚说明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避免过度推断或“灌水”。
三、 洞悉编辑视角: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理解期刊编辑的工作流程和关注点,能显著提高投稿成功率。
● 精心选择目标期刊:确保研究内容与期刊的定位(Scope)和读者群相符。认真阅读期刊的“作者须知(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 撰写有说服力的投稿信(Cover Letter):这是给编辑的第一印象。简要说明研究的关键发现、创新性以及为何适合该期刊。
● 理解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旨在帮助提升论文质量,而非刁难。以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审稿意见,逐条认真回复。即使是拒稿,审稿意见也极具价值,有助于改进研究和稿件。
● 了解常见拒稿原因:Robert Peter Gale教授指出,常见原因包括研究缺乏新意、设计或方法学存在缺陷、数据不足或分析不当、结论缺乏证据支持、写作表达不清、以及不符合期刊范围等。提前规避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四、 注重细节与语言:专业精神体现在细微处
● 标题和摘要是门面:标题需简洁、准确、吸引人。摘要应是全文的浓缩精华,包含研究背景、方法、关键结果和主要结论。
● 语言清晰、简洁、准确:避免使用俚语、行话和过于复杂的句式。对于非英语母语者,寻求专业语言润色服务是值得的投资。
● 仔细校对:语法、拼写、标点错误会严重影响稿件印象。
Robert Peter Gale教授的分享,不仅是关于论文写作技巧的传授,更是对严谨科学态度、清晰逻辑思维和有效沟通能力的强调。Robert Peter Gale教授鼓励研究者,特别是年轻学者,要勇于提出好的科学问题,精心设计研究,清晰呈现结果,并以专业的态度面对发表过程中的挑战。掌握这些来自资深编辑的“内幕”洞见,无疑将为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更强音提供有力支持。
星耀四城,国内外专家聚首分享启新思
北京站(4月10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巡讲首站由宋玉琴教授主持。Robert Peter Gale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为如何构建一篇具有影响力的临床研究论文指明了方向。淋巴瘤科室团队结合实例提出了撰写文章中的常见问题。本次交流引发了与会专家关于提高研究质量和发表水平的热烈讨论。

会议精彩瞬间
广州站(4月13日上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在李玉华教授的主持下,Robert Peter Gale教授再次分享了他的编辑视角。随后,廖佩云博士、杨雨露博士和黄睿教授分别展示了CAR-T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Robert Peter Gale教授、李玉华教授和谢晓灵教授对青年学者的研究给予了精辟点评,并结合Robert Peter Gale教授的报告内容,就如何更好地展示和发表这些成果提出了建议。

会议精彩瞬间
广州站(4月13日下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在梁洋教授指导下,Robert Peter Gale教授继续分享其关于论文写作的洞见。王韵教授分享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血液科研究与发表经验”。随后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如何将临床工作与高质量研究及论文发表相结合展开了深入探讨。

会议精彩瞬间
杭州站(4月1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会议由钱文斌教授主持。Robert Peter Gale教授的报告强调了论文写作中需规避的陷阱和编辑所看重的创新点与严谨性。刘辉教授分享了“浙二血液科经验分享:IIT and clinical exploration in treatment of lymphoma”。与会专家就如何将临床探索转化为高质量学术成果进行了充分交流。

会议精彩瞬间
苏州站(4月16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收官之站在陈佳教授和徐杨教授共同主持下进行,聚焦“骨髓瘤&白血病”。Robert Peter Gale教授再次强调了从编辑角度审视临床研究论文的关键要素。在薛胜利教授和傅琤琤教授主持与引导的讨论中,大家结合Robert Peter Gale教授的指导,就骨髓瘤和白血病领域的研究设计与论文发表策略交流了心得。

会议精彩瞬间
思维碰撞,破解论文写作与发表难点
讨论一:在正式提交稿件之前,主动联系期刊主编询问他们是否对研究主题感兴趣,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如果可以,应该如何进行?
Robert Peter Gale教授:发送一个简短的“投稿前咨询 (pre-submission inquiry)”邮件给主编是完全可以的,尤其是在你不确定研究主题是否完全符合期刊范围或想了解编辑近期是否已发表类似主题文章的情况下。关键在于邮件要极其简短扼要,应该:
1. 使用带有您机构官方标识(如Logo)的邮件格式或签名,这有助于编辑了解稿件来源的背景和可信度。
2. 用一句话清晰说明您的核心研究发现。
3. 直接询问编辑,基于这个发现,该主题是否可能引起他们期刊读者的兴趣。
4. 不需要在邮件中包含详细的数据或结果数字。
编辑可能会基于期刊的定位、近期发表内容或读者兴趣等因素回复您,告知是否欢迎投稿。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主题不符,可以避免您和审稿人后续投入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编辑的首要职责是服务于他们的读者,发表读者感兴趣的内容。
讨论二:在撰写论文的引言(Introduction)部分时,是否应该包含研究的关键结果?
Robert Peter Gale教授的:不,引言(Introduction)部分不应该包含具体的研究结果。引言的主要作用是设定舞台,而不是剧透结局,应该:
1. 点明背景和问题:简要说明研究领域的大背景以及当前存在的知识空白或临床挑战。例如,关于达雷妥尤单抗(Daratumumab,DARA)耐药机制的研究,可以直接说“DARA目前被用于治疗XX瘤,但它并非总是成功,患者可能无反应或复发。”(点明问题)。避免冗长的文献综述或众所周知的事实。
2. 阐述研究目的/假设:清晰地说明你的研究旨在解决什么问题或验证什么假设。接上例,“因此,我们的研究旨在调查DARA治疗失败的机制。”(阐述研究目标)。
3. (可选)简要提示方向:可以非常概括性地提及研究的主要方向或发现,例如:“我们发现这种耐药性是由XX机制引起的。” 但绝对不能在此处展示详细数据或具体结果数值。
引言需要简洁、聚焦。几句关键的话把研究的必要性、目的说清楚即可。详细的数据、图表和对结果的解释应分别放在“结果”(Results)和“讨论”(Discussion)部分。将结果放在引言中会打乱论文的逻辑结构,也不是期刊编辑所期望看到的。
讨论三:对于一项旨在探索新疗法替代标准诱导方案用于AML治疗的单臂II期研究,特别是在研究设计中未设对照组,仅与历史数据比较,从期刊编辑的角度来看,其发表的价值和可行性如何?编辑主要关注哪些关键问题?
Robert Peter Gale教授:从高影响力期刊编辑的角度来看,直接发表这样一项研究的挑战性极大,甚至可以说希望渺茫。主要原因和关注点包括:
1. 缺乏随机对照是硬伤:在存在已知有效的标准疗法(3+7方案能治愈一部分患者)的情况下,缺乏同期随机对照组,仅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其证据等级非常低,难以令人信服新疗法的优效性或非劣效性。历史对照存在太多偏倚。
2. 终点选择与解读需严谨:编辑关注的是明确且有意义的终点,如完全缓解(CR)和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对于CRi(完全缓解伴不完全计数恢复)等意义不明确的中间状态,编辑通常不感兴趣。
3. 后续治疗混杂因素:研究中患者后续接受了不同的巩固治疗或移植,这会严重干扰对诱导方案本身效果的长期评估(如生存期分析)。若要分析生存数据,必须对接受后续不同治疗的患者进行恰当的统计处理(如删失),但这并不能完全弥补设计缺陷。
4. 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推广性:单中心、特定人群(如中国患者)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局限性,其结论能否推广到其他人群(如西方人群)是编辑会考虑的问题。此外,样本量的大小也直接影响结论的稳健性。
5. 发表不是终点,科学价值是核心: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去尝试发表一个设计存在明显缺陷的研究,不如将时间和资源投入到设计更严谨的下一阶段研究中(如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来真正验证疗法的价值。编辑最终看重的是研究的科学质量和对临床实践的真正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对于旨在挑战或替代标准疗法的研究,严谨的随机对照设计是获得高影响力期刊认可的关键。单臂研究或与历史对照比较的研究,更适合作为探索性研究,为后续更高质量的RCT提供依据,而非直接作为改变临床实践的证据发表。
讨论四:对于论文写作,特别是“讨论(Discussion)”部分,应该如何撰写才能清晰表达其意义并符合学术规范?
Robert Peter Gale教授:撰写“讨论”部分时,目标是解释你的研究结果意味着什么,并将它们与现有知识联系起来。以下是关键的步骤:
1. 在讨论部分的开篇就要用清晰、直接的语言总结你研究最核心的发现,并立即阐述这个发现的意义——也就是回答“So What?”这个问题。不要只是简单重复“结果”部分的数据,而是要解释其背后的含义。
2. 其次,需要将你的研究结果置于现有知识体系的背景之中,通过与该领域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和对比来展开。讨论你的结果是否证实了之前的发现,或者是否与之存在差异。如果存在不同,应尝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比如研究人群、方法学、样本量或干预措施的细节差异等。引用具体的文献来支持这些比较,清晰说明你的研究是如何补充、扩展或挑战现有理解的。
3. 坦诚地阐述研究的局限性至关重要。主动识别并说明研究中存在的潜在弱点或限制因素,例如样本量大小、随访时长等。解释这些局限性可能如何影响结果的解释和普适性,这不仅不会削弱论文价值,反而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和客观,能增加研究的可信度。
4. 可以讨论研究发现的潜在影响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下一步研究建议,用以验证、扩展当前发现或解答由本研究引出的新问题,避免过于宽泛或不切实际的展望。
讨论五:在向期刊提交稿件时,应该如何撰写求职信(Cover Letter)才能有效吸引编辑的注意并增加稿件被考虑的机会?
Robert Peter Gale教授:撰写求职信至关重要,因为编辑往往首先看的是求职信,而不是稿件本身,所以务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求职信需要简洁明了,通常限制在一页之内。
1. 首先,要清晰说明你的研究内容是什么,例如,“我们研究了BCMA CAR-T细胞在1000例晚期骨髓瘤患者中的作用”。接着,用一两句话概括你最主要的发现,比如,“我们发现该疗法效果显著,所有患者均获得持久缓解”或者“我们发现该疗法无效”。
2. 然后,如果你的稿件曾被该领域内编辑可能认识或尊重的专家审阅过,并且他们推荐投稿至该期刊,不妨提及这一点,说明他们认为这是一项好研究且适合该期刊。
3. 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要向编辑说明为什么这项研究会对该期刊的读者产生兴趣,强调其潜在的影响力、可能引发的讨论以及被引用的潜力,因为编辑通常很关心期刊的影响因子。
务必像对待论文本身一样仔细检查求职信,避免任何错误,例如写错期刊名称或编辑名字,因为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负面印象,甚至直接拒稿。
结语
此次Robert Peter Gale教授的中国巡讲活动聚焦临床研究与学术发表,内容深刻且极具指导性。Robert Peter Gale教授不仅分享了血液学前沿知识,更从国际顶尖期刊主编的独特视角,为中国学者提升临床研究设计能力、掌握高质量论文撰写技巧、洞悉国际发表规范提供了宝贵的“内幕信息”和实用策略。这对于促进中国血液肿瘤研究成果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具有重要意义。活动全程互动热烈,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淋听新思路”系列活动将继续致力于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邀请更多如Robert Peter Gale教授一般的国际顶尖专家来华分享经验与智慧,共同推动中国乃至全球血液肿瘤诊疗与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
来源:良医汇-肿瘤医生APP